平面磨床--今年已經快近年末,我國宏觀經濟復蘇勢頭良好,特別是下半年的表現,比多數人預期要好。所以目前經濟學界對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測,總體來說比年初要樂觀一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歐、美、日經濟普遍復蘇對中國經濟走穩有很大影響。我國外貿出口在連續兩年負增長以后,今年轉為正增長。有人估計對GDP的增幅有0.5個百分點的貢獻,不容小視。
目前經濟學界的主要爭論焦點集中在發展趨勢方面:究竟我國經濟是處于一個新的上升周期的開始,還是在L形的底部,維持相當長的一段平穩發展期。一些經濟學家還認為,鑒于經濟發展中還有眾多不確定因素(例如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這種平穩發展不會是L形底邊那樣的水平直線,而是波動前進的曲線(例如在GDP增速6%上下波動)。 我國主流經濟學對宏觀經濟形勢的總體判斷是:目前GDP下行趨勢基本得到遏制,當前處于止跌回穩階段,未來將在L形的底部維持相當長的一段平穩發展期。并明確指出,我國經濟運行的發展趨勢不可能是U形,更不可能是V形。 一、進入2017年,我國工具市場保持產需兩旺的良好發展態勢 在2016年止跌回穩的基礎上,進入2017年以后,工具市場的面貌煥然一新,外企和國內企業一樣,銷售收入普遍實現了高達20%以上的快速增長??v觀我國的工具市場,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止跌回穩,并出現了明顯的復蘇。迄今為止,從今年連續三個季度的發展趨勢看,比2014年那次局部反彈顯示了較大的穩定性。但從我國宏觀經濟大格局來看,不排除下半年出現一定波動的可能性。 當時對經濟回穩前景做出一定的保留預測,是根據我國主流經濟學界的分析:鑒于這次反彈,主要動力是政策性(大投資和周期性(產能周期和庫存周期)影響向因素為主導,當然也包括廣大企業近年在經營管理和結構調整方面取得進展的影響??傮w判斷是回穩勢頭較好,新動能開始出現,但基礎還不夠牢固,所以不排除下半年增長勢頭回落的可能性。結果,一些宏觀指標在年中果然出現了一些波動,但隨后又逐漸趨穩,樂觀派認為,這展現了我國經濟的“韌性”。但也有相反看法,認為這是眾多不確定因素作用下使經濟回穩表現出相對的脆弱性。相比之下,今年我工具市場的表現,要好于宏觀經濟的總體水平。 進入2017年,我國工具市場始終保持產需兩旺的良好發展態勢,沒有出現明顯的波動(見圖1、圖2)。圖一根據行業月度統計快報制作(約40家會員企業參加,以傳統工具企業為主),圖二根據行業季度統計報表制作(約85家會員參加,包括近年入會的新型工具企業)??梢钥闯?,兩圖的趨勢一致。但圖2顯示的同比增長更高一些,代表了新型工具企業快速轉型升級的市場效果。 我國工具市場今年以來保持穩定高位增長的發展態勢表明,我們的服務對象—機器制造業在本輪經濟復蘇中有不俗的表現。除了近年來保持穩定增長的乘用汽車、發電設備、航空航天、軌道交通、通信電子設備等熱門板塊以外,這幾年在經濟下行中銷售嚴重遇冷的板塊,今年也出現了戲劇性的轉機。如商用車的重卡板塊,2015-2016年上半年,銷量遭遇大幅下滑,2015年陜汽重卡銷量同比下跌近四成,福田中重型卡銷量下跌超過三成。而今年1-9月中國重卡銷售量累計86.82萬輛,同比大增76%。特別是7-9月,重卡市場已經連續三個月保持著80%以上的同比增幅。又如:挖掘機行業復蘇起始于2016年2月,增速由負轉正,由2016年8月走出低增速趨勢,增速達到45%,并于9月份開始此輪的高增長行情。2017年1-9月納入統計的25家主機制造企業,同比漲幅100.1%。 國際上,跨國工具企業對一年多來中國工具市場的積極變化,同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全球最大的跨國工具集團Sandvik的工具分部Machining Solution發布的財務統計公報顯示,該公司從去年三季度開始在中國的銷售就由負轉正,四季度小幅增長,今年則連續三個季度銷售高位增長。該公司三季度的公報指出:由于全球各主要經濟體經濟全面復蘇,制造業對工具需求大幅增加。公司訂單增長11%,銷售收入增長10%。其中銷售收入歐洲增長9%,北美洲增長9%,亞洲增長14%。并著重指出,亞洲銷售增長遠高于其他地區的原因是由于中國制造業大多數板塊需求旺盛的有力支持。 由此可見,在本輪經濟復蘇中,我國制造業的大多數板塊恢復增長是穩定和持續的,有些板塊反彈還十分強勁。 二、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工具行業轉型升級緊迫感增加 1、我國加快先進制造業的發展步伐,是工具行業最大的機遇和挑戰 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p> 我們注意到,金融危機十年來,一個最大的看點是,各國都十分重視先進制造業的發展。雖然全球制造業有些板塊也受到了危機的影響,如:采礦、基建、石油、造船、重型等等。但也有不少板塊保持了穩定增長,如:航空航天、乘用汽車、發電設備、醫療器械、軌道交通等。而最近一年來,發達國家經濟普遍復蘇,使得多年遇冷的能源、礦山等板塊的需求又大幅回升。由于工具行業是整個機械制造業中的服務業,這些起伏變動,傳導到工具企業已經被部分熨平了反正東方不亮西方亮??傮w看來,最近十年盡管制造業各板塊的需求存在較大波動。但全球切削刀具的銷售收入呈平穩增長之勢,年增長率在2%-6%之間變化。總的看來,各國重視發展先進制造業,對工具行業是機遇大于挑戰。從發展趨勢看,工具企業將隨著制造業現代化的步伐,與時俱進,開辟出更加輝煌的發展前景。 2.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工具行業轉型升級增加緊迫感,全行業缺乏強大領軍企業的矛盾突現 今年以來,我國工具企業連續三個季度保持了產銷兩旺的良好發展勢頭,同比銷售平均增長率達到20%以上,是歷史上少有的好年景。這次產銷兩旺的出現,顯然是國家穩增長措施發揮了作用。但除此以外,廣大工具企業近年在經營管理、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所以這次回升的基礎比較扎實,有進一步穩定增長的希望。但與此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當前,國內工具行業面臨的主要挑戰沒有改變。那就是:對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急需的現代高效刀具,供應服務能力仍然嚴重不足;低端標準刀具產能過剩的現象,也沒有完全扭轉。進口刀具在制造業高端需求領域的統治地位,并未從根本上得到撼動。 工具行業應該做出什么樣的努力才能改變這種落后現狀呢?應該說在過去這五年,國內工具企業轉型升級的步伐還是不小的。除了國有大中型企業繼續進行升級改造以外,一大批以服務高端制造業為目標的民營企業,應運而生,獲得蓬勃發展。加起來投資規模也很可觀。產生的效果是:進口替代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但也出現了令人困惑的情況:第一,進口刀具在制造業高端需求領域的統治地位,并未從根本上得到撼動;第二,幾年來新建和升級改造的工具企業,進口了大量先進設備,有的還聘請了外國專家,是花了力氣的,但是出來的產品除了部分進口替代以外沒有真正在高端打出品牌、站穩腳跟、出現和跨國企業抗衡的局面,反而擠在中低端市場打價格戰,日子還沒有專做特色產品的小微企業好過。 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從國外的發展經驗看,現代工具企業能夠在劇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的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具備技術特色專長的小微企業,數量很大,遍布各個領域,日子過的不錯;另一種是領軍型的大企業,其特點是“高起點、大投入、規?;?、國際化”,所以企業的實力,對外足以和跨國集團抗衡,對內引領行業共同前進。這類企業全球只有十來家,分布在歐、美、日三大制造業基地,年銷售收入下限在10億美元以上。國外工具企業出現這種兩極分化的原因是,制造業進入現代化發展階段以后,更加強調突出主業和社會協作。工具企業對制造業的服務方式發生巨大變化一一從簡單提供刀具轉向提供整體解決方案,促使工具企業出現大小兩級分化。一些中不溜的企業,高不就、低不攀的,生存狀態不好,多數被跨國集團兼并。國外的實踐經驗,應該對我國工具行業今后的發展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話題再回到國內,我國作為全球制造業大國,工具行業理應與現代先進制造業同步發展,滿足其新需求。但嚴峻的現實是,我們工具行業的發展,比制造業慢了半拍。造成的后果是進口刀具在制造業高端領域始終占據統治地位,對廣大工具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構成了嚴峻的挑戰。從國際經驗看,我國工具行業當前轉型升級中面臨的最大的瓶頸,是缺少1~2家強大的領軍型工具企業,擔當起對外抗衡跨國集團、對內引領行業企業共同前進的重任我們工具行業必須補上這個短板,才能從根本上改變面貌,實現對制造業服務水平的跨越式飛躍。 3.影響我國工具行業出現強大領軍型企業的原因,不是缺乏資金、技術和人才,而是體制性障礙,要在中央改革方針的指導下予以突破 工具行業目前一個十分突出的現狀是,重點骨干企業,大多數是國有獨資或控股企業。但要想在這些企業中建立起幾家強大的領軍型企業,就需要破除一些體制性的障礙,培養出批真正的企業家,保持企業的可持續竟爭力不斷提升。 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重申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就是我們推進改變和改革的綱領和基礎。同時關于國企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重新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指出了具體操作方向。同時這方面成功的例子也有很多。大家熟知的格力空調、萬科地產都是銷售過千億的特大型企業,都做到了國資是大股東但不控股,去掉了行政管控,發揮了董事會的作用,造就了董明珠、王石這樣的出色企業家成長和發揮才能的條件,取得的巨大效果有目共睹這方面最新的進展是,中央電視臺最近特別報道了中科院西安光機所搭建科技創新平臺,吸引優秀人才,共建創新型企業的事跡。其中特別強調光機所堅決做到參股不控股,為企業家留下發揮才能的廣闊空間。 這些成功經驗和輿論導向,是值得工具行業關注和借鑒的。 本文整理轉載:平面磨床、手動平面磨床、自動平面磨床、精密數控平面磨床 m.sz-wdf.com 生產商鹽城大豐信達機械制造有限公司。 |